早春时节,桃树蓓蕾满枝,阳春三月,先花后叶,重葩叠萼,姿色艳丽,远远
望去,云蒸霞蔚,似红云飘动。“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与浅红”“春来遍是
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”“杜宇青山三月暮,桃花流水一溪云”……历代诗人把
最美的诗句献给桃花,歌颂桃花也赞美了春天“双飞燕子几时回?夹岸桃花蘸水开
。春雨断桥人不渡,小舟撑出柳荫来。”宋代诗人徐俯以神来之笔,一个“蘸”字,
画出了桃红映水的阳春美景。春日漫步桃林,欣赏桃的风采之时,不禁令人想起桃、
桃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的不解之缘。
宋室南渡,建都临安,二月十五为花朝节,京城人有孤山探梅、马塍看花、荷荡
泛舟、湖山寻桂、重九赏菊等四时赏花的习俗。观桃在禁宫的桃源或在嘉会门外包家
山的王保生私家花园内,桃花盛开,浑如锦障。半山西侧有桃花坞,两岸均栽桃树,
每年逢春,桃花盛开,灿如云锦。据史料记载,有宋高宗临幸看桃诗:皋亭山下旧桃
源,刘阮忘归我也然。循辇有香春草细,翩翩清兴若登仙。高宗皇帝坐着御驾行进在
皋亭山下的桃源,前往山北一座显宁寺的路上,触目繁花春草和扑鼻的桃花暗香,如
同进入仙境,欣然自得而忘却了归途,半山的桃花给宋高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明代时,杭人已有“西湖探梅、半山观桃、藕榭看荷、湖山赏桂、茶坊菊景”等
四时赏花的习俗。初春踏青去半山观桃,成为杭人赏花的习惯和风俗,从而使半山的
桃花声名鹊起。
清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二月,清代“三朝”元老、二任浙江巡抚、著名学者
阮元从海塘坐船行上塘河回杭州过半山看桃花,在《癸亥闰二月海塘回舟过半山看桃
花作歌》诗中吟道:
皋亭万树桃花红,李花三千争暖风。
梨花淡白不相竞,菜花满地黄蓬蓬。
如此花光真烂漫,百二春天方过半。
……。
桃花使阮元流连忘返,每逢春季在杭时,数次与同人游皋亭山看桃探梅唱和,胞弟
阮亨收录家兄与同人的唱和之作,纂《皋亭唱和集》。这首清代桃花诗的代表作,仿佛
一幅水墨戏春图就在眼前,使人感到天趣无限,神韵卓施,更让人领悟到绿水红花只有
在万物浸满了春的气息的季节时才会出现,相依而存,又各自相得。
杭州的文人雅士借半山观桃赏花之机,召集诗友聚集在溪涧修禊,使半山观桃的民
俗活动内容得到充实,品位得到提升。据《晋书•礼志下》载:“修禊,汉仪,季春上已,
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,洗濯祓除去宿垢。”春秋两季时,古人修禊常在水滨举行临
水洗濯以消除不祥的祭祀仪式,阴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,尤为流行。相传,东晋永和九
年(353)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山阴(绍兴)兰亭集会“修禊”,作有诗序《
兰亭序》。清人丁澎《皋亭显宁寺志序》载:“太平全盛时,沿山十余里,多种桃树,
每年春和花开,烂漫如锦,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,饮酒赋诗。”清人陈文述有《庚申上
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》诗:漫如锦,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,饮酒赋
诗。”清人陈文述有《庚申上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》诗:
迎眸山色一痕青,修禊人来画舫停。
一种桃花与修竹,皋亭原不让兰亭。
……。
孙韶唱和道:
纷纷宾从皆名士,流觞齐向桃花水。
桃花颜色冶春词,一样风前舒艳绮。
我愧羊刘诗后成,如陪羲献会兰亭。
兰亭禊后皋亭禊,修竹桃花万古情。
农历三月初三,半山山碧林青,修竹茂盛,桃花盛开,水边红霞万点,溪中清流激湍,
诗人依次列坐,让酒杯在水中缓缓流淌,当酒杯停在谁的边上,谁就得罚酒作诗,曲水流
觞,一觞一咏,畅叙幽情。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啊!